中國的城市化即將進入下半場,應對之策千頭萬緒,但其中核心的核心,就是住房制度設計。如果說圍繞土地制度的設計是城市政府上半場競爭的核心,圍繞住房制度展開的設計就應該是城市化下半場政府之間競爭的核心。不解決住房問題,就不會有成功的城市化。
2010年4月28日,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官方網站公布2010年度獎項,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獲得唯一一個大獎——杰出項目獎。評委會對這個項目給出了簡潔有力的評語:“上海后灘公園:作為生命系統的景觀”。后灘公園的獲獎,為尚未開幕的世博會贏得了第一塊國際“金牌”。這個項目的首席設計師是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土人設計創始人俞孔堅。
“永葆激情、挑戰自我,熱愛事業、可塑性強,愛動腦、點子多,求新求變。”這26個字,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風景園林專業副總工程師、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一所所長彭蓉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無邊界的兒童樂園可使兒童沉浸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培育其觀察萬物的興趣,使其接受美的熏陶,并從中獲得知識與樂趣。設計這樣的無邊界兒童樂園,將給景觀設計師帶來諸多挑戰,包括考慮安全和健康因素、維持生態系統的豐富性,以及提高設計的趣味性等。
近些年,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種各樣的城市病不斷出現,在此背景下,“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產城融合模式備受推崇。就實踐而言,產城融合經過不斷探索雖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在產城融合過程中,如何協調產業、城市與人的關系,如何體現城市個性和特色等等,這些其實都直接關系到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如何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為地設計生活方式,是為了努力創造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 第十屆園冶杯高校組畢業論文獎一等獎獲得者、東北農業大學的安海娜同學認為,設計需要用心觀察生活,感悟人生真諦,用有限空間做無限設計,讓設計與生活互動。
知名景觀場景設計專家資深設計師李穎,縱情馳騁景觀場景設計界十余年,參與大型設計項目60余例,獨立操作項目30余例,皆以設計概念前衛新穎、創意大膽雄奇,新材料、新技術運用隨心,善把握整體場景營造等特點,廣受贊譽。
最近走訪過很多新銳設計師,聽取他們的心聲后,我們期望推出一檔專欄,發掘更多新銳景觀設計師,讓我們更多的關注八五后甚至九零后的設計師,他們是未來景觀設計行業的希望。所有接受過采訪的新銳設計師們將有機會在園匠杯頒獎典禮上獲“年度新銳景觀設計師”獎。
將夢想的種子深植于事業的土壤,并用汗水澆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這樣的勞模精神,是中鐵二院土建一院景觀所所長鮑方的真實體現。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的總部設在瑞士的巴塞爾。它目前有接近400名員工,在5個不同的地方有辦事處,在4個大陸有40個項目。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務所是瑞士最大的建筑事務所之一
國際著名建筑、室內及產品設計師梁志天(Steve Leung)于1957年出生于香港。以現代風格見稱,善于將饒富亞洲文化及藝術的元素融入其設計中。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師,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建筑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筑獎、自然木造建筑精神獎等。
戶田芳樹(Yoshiki Toda),日本著名的景觀設計師。1947年生于廣島縣尾道市;1970年畢業于東京農業大學造園系,后到日本都市設計就職。設計理念是“看”、“體驗”、“描述”,作品中充滿了流暢的曲線、大面積的緩坡草坪、通暢簡捷的空間、散置的構筑物、蜿蜒的小溪流水以及似水墨畫般的水中倒影。
中國園林之父、中國園林風云人物孫筱祥孫教授,下面小編帶你認識一下孫教授以及他的植物園吧。
吳良鏞,中國建筑風云人物,建筑與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